海底奇观科普资料(一) -j9九游会真人游戏
1、中国海洋生物资源(鱼类)
我国海洋鱼类近2000种,其中300多种是重要经济鱼类,60—70种是最为常见而产量又较高的主要经济鱼类。
就海区而论,以南海的鱼种最多,有1000多种,其中具有捕捞价值的有100—200种。东海鱼类有700多种,但产量却比南海高,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黄海、渤海两个海区的鱼类共有25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约40种。
我国海洋鱼类具有下列特点:
1.鱼的种类多。中国海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跨越近40个纬度。生活在中国海的鱼类既有暖水性的,也有暖温水性和温水性的,黄海北部有冷水性鱼类。南海的许多鱼类则与印度洋鱼类相似,因此,我国海洋鱼类的种类位居世界前列。
2.高产鱼种类少。中国海水文气象要素的差异大,季节变化亦大,因而适应多种鱼类生活,但也因此不能出现巨大的单一鱼类群体。除少数鱼种年产量在30万吨以上外,大多数鱼种的年产量约在5万吨以内。
3.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由于我国近海饵料丰富而广泛,因而缓和了鱼类之间的食饵竞争,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发育。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3龄,繁殖力比较高。饵料基础的丰富也使鱼类的食性比食性单纯的高纬地区鱼类复杂得多。有的鱼既食浮游生物,也食底栖生物。鱼种间关系复杂。
4.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不同的鱼种产卵的时间不一。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如东海的小黄鱼在3—4月产卵,大黄鱼在4—6月产卵,带鱼在5—7月产卵。产卵场则广泛分布于江河入海口,近岸浅滩处及离岸较远处等内外水域。
5.分布比较集中。中国海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鱼种,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局限,水平洄游范围较小。如大黄鱼栖息水深一般不超过60米,小黄鱼在深于100米的海域不多见。在100—200米深的海域则生活一些暖水性的鱼类。各种鱼类多麋集在大陆架浅海水域,渔产分布比较集中。
2、中国元级最新型常规动力潜艇
据美国国防与情报官员的说法,中国人民海军已建造出一种新型攻击潜艇,而美国的情报机构事先并不知道中国在制造这样的潜艇。报道称,这种潜艇的照片在几周前被张贴在某个网站上并被美方发现,由于是首次发现,五角大楼已将其列为元级潜艇。美方发布的消息称,这些披露在网络上的照片反映的是该潜艇在中国内地著名的武昌造船厂下水时的情景,美国五角大楼一名官员说,这种新型潜艇对美国情报部门来说是个“技术意外”,因为情报部门并不知道北京正在制造非核动力攻击性潜艇。美国情报机构对这艘潜艇的细节所知甚少
|
,但相信它肯定是柴电动力,而不是核动力。西方国防分析家纷纷认为,该级潜艇在外观上所体现的特征似乎是证明中国在积极吸收本身发展的硬体与俄罗斯武器系统的技术,努力提高潜艇部队的技术水平,应对来自台湾海峡的不测风云。
3、新加坡零距离面对海洋生物
率先推出的“深海潜”,让合格潜水员潜入1,820万公升的“深海奥秘”栖息地,发掘世界最大海洋馆 —— s.e.a.海洋馆的重点展区。这个潜水项目将为潜水爱好者提供一个既快捷又便利的潜水选择,并能让他们与水中多达80多种逾5万条鱼儿一同畅游,其中就包括了鬼蝠魟、巨型石斑以及豹纹鲨等物种。
“深海奥秘”栖息地是海洋馆的最大展区,长
圣淘沙名胜世界也将于今年6月30日推出“海底行”项目,让即使不会游泳的游客也能潜入世界最大的海洋馆缓慢步行。参与着将戴上特制的潜水头盔,在水中也就能呼吸自如,享受漫步在海山上的奇妙体验。历时20分钟的“海底行”将让游客俯瞰深海栖息地的壮丽美景,“进入”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海洋馆希望游客能通过这些独特的体验,更深层地去认识海洋生物,从而启发他们为保护海洋出一份力。”
4、探寻神秘怪异的海洋生物
本组图片是海洋生物摄影师拍摄的令人惊叹的深海影像。所捕捉到的那些生机勃勃的水下生命,如同来自遥远星球。现在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窥视这般神奇的“异域国度”。
5、大堡礁的迷人海洋生物
澳大利亚大堡礁,是世界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纵贯于澳洲的东北沿海,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观之一,也是澳大利亚人最引以为自豪的天然景观。
6、如梦如幻的海洋生物
俄罗斯摄影师alexander semenov,是一位海洋生物学家和潜水爱好者。作品多是水下拍摄的海洋生物,semenov出色的布光技巧,使得他镜头下的海洋生物大多晶莹剔透,色彩奇异。
7、罕见奇异的海洋生物
①洪德堡鱿鱼(dosidicus gigas)
一只洪德堡鱿鱼瞪着锐利的眼睛在美国加州墨西哥海湾搜寻猎物。此最大鱿鱼可长到2米长,重达45公斤。墨西哥渔民称这种好斗的动物为“迪阿宝罗斯·罗嘉斯”,也称红色恶魔。当它们被网住拖上船时,常常会从漏斗状喷孔里喷出水。此鱿鱼一旦伪装失败,就以墨水作为另一种防卫措施。科学家估计加州墨西哥海湾里生活有一千多万只这种鱿鱼。
②小喉盘鱼(cochleoceps orientalis)
一群海鞘造就华美的海底风景线,为生活在澳大利亚塔斯曼海的一批东方清洁者——小喉盘鱼提供了充沛的食物和良好的隐匿环境。这些小鱼会清洁大鱼身体上的寄生虫,它们的腹部都有一个吸盘用来固定自己和对抗强大的海流,以顺利开展清道夫的工作。
③黄色喇叭鱼
把自己几近垂直的身体保持着竖立的姿势,此黄色喇叭鱼优雅地在法国波利尼西亚土阿莫土群岛水域中游着。这种喇叭鱼喜欢把他们自己跟其它垂直的物体(通常是垂直的大鱼)掺和在一起,时常藏在旁边,等待猎物出现,并接近它,然后就将其捕获。
④海鳗
谁正在盯着你?一条海鳗正在古巴附近的加勒比海中的沙穴里向外凝视。这种诡异的动物喜欢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才出来觅食。
④细点双犁海鳗(gymnothorax griseus)
{c}{c}{c}{c}
红海里的顶级杀手——细点双犁海鳗从其海床里的隐匿处滑了出来。在2006年,科学家在红海发现细点双犁海鳗跟石斑鱼已经进化出了一种协作捕食的行为,这是鱼类中的首次被记录的这种协同行为。石斑鱼摇晃着自己的脑袋,给隐藏的海鳗发出信号——猎物正隐藏在石斑鱼不能到达的地方,于是海鳗便可以去俘获战利品了。
⑥大白鲨(carcharodon carcharias)
在南非的干斯拜(gansbaai)水域,一只大白鲨正在巡游,它有着如匕首般锋利的牙齿。在南非海域大白鲨是受保护的,当它们被疯狂猎杀之后,喉骨就是战利品,用于制作工艺品,在亚洲鱼市上进行交易。它们通常是在刺网中窒息而死。
8、海洋垃圾带
意大利艺术家马里亚·克里斯蒂娜·菲努奇(maria cristina finucci)的装置作品“垃圾带国”局部影像
全世界漂浮在海上的五大块垃圾带,将在于本周开幕的世界最大非商业型艺博会——威尼斯双年展的外围拥有属于它们自己的非官方国家馆。
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提供的信息,这些“垃圾带”是聚集在北太平洋海平面上的海洋垃圾区域,它们的确切尺寸和容量很难明确。虽然这些垃圾带大多是裸眼看不到的,因为那些碎片主要是塑料,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已破碎,但又没有完全消失。但是,这些区域中的其中一个,就有田纳西州那么大,纵深达到了30米。
为了让人们注意到这一现象,这位意大利籍艺术家菲努奇将成百上千个装满水和多彩塑料瓶盖的袋子带到了联合国的文化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家位于巴黎的机构,于今年4月授予了“垃圾带国”象征性的国家地位。
“我的意图就是想通过一个独特而简单的概念,令其变得很真实。但不幸地,现实却相当复杂”,菲努奇说道。目前,菲努奇已经联合威尼斯佛斯卡瑞大学创建了一个“垃圾带国”展馆来与威尼斯双年展并行展出。菲努奇希望,她对隐藏在海平面下方看不到的污染问题的说明,能够敦促人们在处理塑料垃圾时多一些用心。“我不想传递世界末日的讯息。我想给出良好行为的指引方向。”
9、深邃海洋的美与痛:
布莱恩 斯凯利是一位专注于海洋生物和水下环境的摄影记者,从1998年起正式成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签约摄影师,为杂志拍摄了大量海洋题材的图片。作为一位获得过众多奖项的摄影师,斯凯利在全球享有赞誉。他的作品不但具有审美价值,还体现出一种使命感。他通过一幅幅构思巧妙的图片,向世人呈现海底世界的美丽与神秘,同时警示人们去关注正在受到威胁的海洋环境,以及濒危海洋生物所面临的困境。除此之外,他还利用自己在世界各地拍摄积累的宝贵资源,积极投身于海洋环境保护的各种宣传和演讲活动当中,不遗余力地推动和鼓励着人们关注海洋这一我们赖以生存的珍贵资源宝库,为捍卫地球尽着一己之力。
10、探索神秘冰下海洋世界
瑞士潜水员凿冰层探索神秘冰下海洋世界
据英国《每日邮报》4月18日消息,俄罗斯西北部的白海(white sea)海域里,两名潜水员冒着零下2℃的寒冷潜入海洋32英尺(约合9.8米)深处,用镜头向人们展示了这个神秘而特别的冰海世界。照片中,潜水员兼摄影师弗兰克·班菲(franco banfi)和他的同事亚历山大(alexander)亲眼目睹了海洋里的腐殖质(一种土壤中的有机质)在冰层下呈现出来的奇妙色彩。他们砸开冰面表层从而进入到冰下的海洋世界。“由于气温过低,我们只得不停地砸开这些形似巨石般的冰块。”班菲先生说道。为安全起见,他们身上系有绳索并由另一位同事在岸上牵着,以防危险发生。据悉,弗兰克·班菲现年已54岁,居住在瑞士北部。他曾多次去过白海,每次都带给了他不一样的精彩体验。